近日
在备受瞩目的浙江省新故事作品征文大赛中
来自我区百丈镇的非遗竹刻传承人方淼鑫
凭借作品《竹样人生》脱颖而出
荣获二等奖
这份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创作实力的高度认可
更展现了余杭残疾人朋友扎根生活
潜心创作、突破自我的精神风貌
竹 样 人 生
方淼鑫
竹子在头四年时间里只生长了三厘米,但到了第五年,春暧花开的季节,一旦破土,就以每天三十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,仅用了六周时间,就长到十五米高。它在头四年的时间里,只是默默地将根系在土壤里延伸至数百米。向下扎根,向阳而生,这就是竹子的定律 ....... 我的人生,如竹样的人生,竹子用四年时间来扎根,而我且用了四十年......
展开剩余91%我是一位双脚重度残疾的残疾人,一生的命运坎坷,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想的追求,对命运的抗争。努力寻求一条自我发展,自我完善,超越生命,奉献社会的道路。虽然周身伤痕累累,但我永远感谢生命,热爱生命,相信生命,即使是残缺的生命也会创造奇迹。
我向往自然,又不能尽情地投入大自然。渴望自由地生活,而我只能面对大山,我就像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囚犯,过着“笼中鸟”的生活。我对自由的向往,也来源于我母亲对我的鼓励,母亲也一直坚信她残疾的孩子会有振翅高飞的那一天——因为我十根手指全都是“箕”。民间有“十个箕,满天飞”的说法,不管是真是假,小时候我听妈妈这样说,我的内心充满对自由的向往和憧憬。善良的父母理解如此挚爱生活,渴望自由的儿子的心情,在八七年,化了他们一生的积蓄,给我买来一辆电动残疾人车。
一个人一旦失去自由,当他重新获得自由,丢去那份孤独,饮尽那份寂寞时,他首先想到的是什么?——是对大自然的渴望,对真正生活的追求,就像一峰在沙漠中跋涉已久的骆驼,渴望绿洲一样。
“我又能怎样/我只是想去漂流一阵/悄悄的我走了/正如我悄悄的来/挥一挥衣袖/不带走一片云彩”。我非常欣赏这首小诗,也非常羡慕那份潇洒的走,潇洒的漂流。我很想去漂流一阵,远离父母,远离故乡,去遥远的地方,去干一番属于人的,属于男子汉的事业。
我决定去漂流的那一刻,是对时间的珍惜,对生命足迹的渴望,对内心寂寞的解脱,和对成功坚定的信念。
我的一生该怎样度过,我想了很多,也想了很久,在“笼中鸟”生活时想过,在四处漂泊的漂流生活时想过,我的一生不应是平淡安逸。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,干自己想干的事,这是我的志向,留一份辉煌在人世,这是我的理想,不管前途多么险恶、严峻,我都会朝着自己的志向,去实现我理想中的目标。
我的人生是一幅多彩的画卷,从开店到补鞋,从经营图书馆到照相馆,再到92年在上海吴淞口码头开残疾人车接送客人,我尝试了几十种职业,却始终在寻找能让我坚持到底的梦想所在。
直到九九年年底,就在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我即将到了不惑之年时,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,一位三十九年未曾谋面的,我父亲的朋友,我的竹刻启蒙老师——丁小路。
三十九年前的1961年,三年自然灾害,资源匮乏,即使有钱也买不到吃的。那时的困难,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。丁小路父母原是浙江省交通厅的领导,因有海外关系,被打成右派,下放到基层车站卖票,一家九囗孤苦无依,居无定所。
恰好车站有一个我爸爸的朋友,他知道我爸爸妈妈非常勤劳,刚刚建了三间二层的大瓦房,于是他就把丁小路一家带到了我们家。爸爸妈妈十分同情他们一家的遭遇,接纳了他们,并且常常保护他们。因为是右派分子,经常会受到欺负。
我师傅丁小路还说起他在我家的往事:“方妈妈,猪食烧好的时候,是我们兄弟姐妹最快乐的时候。”我妈妈烧给猪吃的是红薯,锅盖一打开,七个兄弟姐妹蜂拥而上,他们说是:“与猪争食”。而我妈妈就会躲到一旁,任由他们吃饱为止,不忍心看到这群孩子挨饿的样子。
我爸爸妈妈因为勤劳,除了种田,还利用田边地头种了红薯,红薯晒干,换大米,养猪,所以我们一家在那个国家最困难的年代,没有挨过饿。而丁小路一家,在无粮,无肉时,方家无私地接济他们,他们在我家住了一年左右,我是62年岀生的,他们都抱过我。后因工作调动,从此杳无音讯。
丁小路说:“父母生前经常告诉我们,等你们生活条件好了,一定要去百丈看看方伯伯方妈妈,没有他们一家无私的帮助,你们兄弟姐妹会饿死几个。”他们是带着感恩的心来看看方伯伯和方妈妈的。
我的父亲平凡中透着坚毅,善良正直教我如何做人,宽容忍让教我处世之道。没有太多的言语,却用行动表达最深沉的爱,我忘不了他用宽厚的肩背驮着我翻山涉水为我寻医问药;也忘不了他为我能更好了解外面的世界,背我去看露天电影。我虽是爸妈残疾的儿子,也是爸妈最疼爱的孩子。
父母虽然都已离世,但他们的爱始终如暖阳温暖着我,他们一生中的帮助和付出,虽然没有回报在他们身上,且回报在他们一生中唯一最牵挂的儿子身上,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”这句话在我父母身上得到体现,父母在天上看到现在的我会是怎样的欣慰。
经历人生各种磨难坎坷,丁小路已是一位艺术大家,集金石书画于一身,他虽是金石书画家,但与竹也有不解之缘,他在七十年代,一只“金陵十二钗”笔筒,在莫干山被一位外国朋友以十八美金买走。
他看到一事无成的我,担忧我今后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?他决定要助我学一门技艺,使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自食其力。他其实可以教我学金石书画的,这些都是他的强项,但他看到我的家乡门前屋后,满山遍野的竹子,他说:“你守着这金山银山,怎么不在竹子上动脑筋呢?”于是,他给我题写了:“艺术之有生命,如竹之有生命,大自然赋予竹以生命,人赋予竹另一生命。”并且马上给我寄来竹刻刀具和竹刻资料。于是,我全身心地投入竹刻艺术之中。
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也都崇尚竹子,称竹为君子。犹其是苏东坡,他说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无肉使人瘦,无竹使人俗。”郑板桥的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,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南西北风。”竹子的高风亮节,坚韧不拔,虚心劲节,高雅不俗的精神被人们所崇尚,所追求。我更尊崇它——“扎根土壤,向阳而生”的品格。
我从事竹刻艺术之后,也尝试过各种雕刻方法,阳刻,阴刻,留青雕,浮雕等,在竹子上以刀代笔刻画人物,花鸟,山水,书法的意境和墨趣,我遵循“传承,创新,发展”的理念,决定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竹刻艺术之路。我的第一幅竹刻书法作品是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。《兰亭序》被称之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,是中国书法艺术最耀眼的一盏明灯,可谓“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”一般雕刻不是自己的书法作品,可以用复印的方式,把字复印到竹片上再施以刀法,但我不想步别人的后尘,因为这样我永远超越不了别人,我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竹刻艺术之路。于是,我第一幅作品我就不作任何描摩,用小圆口刀,单刀法,直接以刀代笔雕刻,三百二十四个字,刻了整整一星期。
我原本想默默无闻地刻三到五年,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我有这样的自信,因为竹刻,让我一颗驿动的心,渐渐平静下来,每天以竹为伴,以竹为友。半年时间,我的竹刻作品放满陈列柜,挂满墙壁。
我的竹刻生涯中,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帮助着我。2000年,区“双思”工作组进住百丈,“致富思源,富而思进。”探索一条如何让竹乡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。我的竹刻艺术得到领导的肯定和支持。于是,电视台、报社记者纷至沓来,我的竹刻就开始名声在外了。
临安白水涧风景旅游区董事长,聘请我去景区开设竹刻画廊,我的竹刻作品开始与游客见面,走向社会。记得有一位南京的游客买了我的作品时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,他说:“我买你的作品,同时也买你的一种精神。”此时此刻,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到我的人生价值。
2003年我参加杭州市农民才艺大赛,我在评委面前,直接以刀代笔刻了“群贤毕至”四个字,打动了评委,获得二等奖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获奖。
2007年参加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,获得最佳收藏纪念金奖。历年来在杭州市优秀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,银奖,铜奖。先后评为杭州市民间工艺师,余杭区民间艺术家,余杭区残疾人艺术家,余杭区最美残疾人,余杭区最美非遗人,余杭工匠,余杭乡村工匠,杭州市自强工匠等称号。
“你的人生中有没有对你有影晌,有帮助的人?”一次记者的采访,拔开我尘封已久的记忆。
我的人生中,恩师丁小路是改变我命运的人。还有一位笔友叫寻梦的女孩,是给我光明,给我力量的人。
在上世纪八十年代,在我人生最黑暗,最痛苦之时,我的心灵如一口干涸的枯井,孤独和寂寞包围着我,唯有以写作作为唯一渲泄方式,通过电台播出,收获成百上千的笔友书信。在众多的笔友中,一位叫“寻梦”的女孩,在我生命中,如梦一样的存在,我们没有见过面,没有通过电话,也不知道她真正的姓名,只是书信的往来,在那个没有电话的年代,手写的钢笔字尤为珍贵。书信,在那个年代就象一只青鸟飞翔在岁月之中。
她从新疆的察布查尔漂泊到西子湖畔的杭州船校。她的书信如黑暗中的一缕光,照亮我晦暗的人生,又如一泓清泉,滋润我枯竭的心灵。她是唯一坚信我会走向光明,走上坦途的人。
后来,她从船校毕业,为了理想和事业,各自追寻梦想,我们就此失去了联系。热心的记者决定帮我寻找笔友。不负所望,借助媒体的力量,我终于找到了失联三十六年的笔友。
有一位网友说:“那个年代有一位笔友,比现在二千个网友都幸福。”
她当年每一封信都是被心火点燃的光芒,她坚信我终会破土而出。而我也终于明白,那一封封泛黄的信纸,原来是一节节托起我生命高度的竹节。
扎根,是孤寂的,在黑暗中,没人看得见你的存在,唯有延伸汲取营养,期待破土而出那一刻。
竹刻艺术让我破土而出,让我实现人生理想,体会人生价值。让我实现报效社会,奉献社会的初衷和愿望。
我曾是一只“笼中鸟”,被囚家墙之中。我向往外面的世界,向往鸟的自由,云的飘逸,风的随心所欲.....竹刻艺术让我实现人生中最大梦想——像风一样自由,走遍整个中国。
记得有人说过,人的一生要看三种颜色的大海:蓝色的大海,绿色的草原之海,黄色的沙漠之海。
蓝色的大海,博大浩翰,让人心潮澎湃;绿色的草原之海,宁静,安详,幽远,一个适合安放魂的地方;黄色的沙漠之海,雄浑,静穆,苍凉,象一位老者无言的诉说。三种颜色的大海,给人启迪,给人思索,给人遐想,给人力量.....
2013年,我考取了C5驾照,从此我插上了自由的翅膀。从东海之滨到新疆赛里木湖,从海南三亚到漠河北极村,从海拔零平面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海拔5200米,.....到处留下我的身影。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与藏羚羊近距离接触;在哈密大海道穿越无人区;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体验沙漠公路;在青岛坐快艇投身大海劈风斩浪;在云南会泽念湖,寻找大自然的精灵——黑颈鹤;在甘肃敦煌月牙泉,我坐上直升机,实现飞天的梦想...... 我已独自一人一车自驾游达到十四万多公里,相当于绕地球三圈半。
每一次的说走就走的旅行,我都饱含着泪水,套用诗人艾青的一首诗:“为什么我的眼晴常含泪水,是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。”所以我想:“为什么我在旅行中常常饱含热泪,是因为我对祖国这片土地爱的深沉。”无论是冲击心灵的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让我震撼;还是干涸的沙漠中一颗微小的小树小草触动我的心灵;更有旅途中的遇见让我感动。2018年的一次南国之旅,在厦门的海边,我推着轮椅在海边看大海,看阳光沙滩,听海浪拍岸,忽然,优美的歌声和吉他声随海风飘来,我看到一位歌手背着大诲,弹着吉他唱着歌,吸引好多游客驻足,纷纷给他小费,我没带零钱,想扫一点钱给他,二维码离我有点远,我叫旁边的游客把二维码拿过来,扫了五十元给他,那歌手说:“没有你给我钱的理由,只有我给你钱的理由”。他说要为我唱首歌,我也没点那一首歌,他为我唱了Beyond乐队的《海阔天空》。在旅行中,在独处在异乡时,泪流满面是常有的,我从来没有在众目睽睽之下流泪,而此时此刻我的泪如决堤之水奔涌而下......每个为理想不懈追求的人,听到这首歌都会触及心灵的,为他对理想的追求?还是自己曾经的磨难和对理想的挚着?他唱完歌走过来拥抱我,为我擦去泪水.....这一幕让我终身难忘。
当我一个人置身于新疆哈密大海道无人区,穿行在雅丹群中,仿佛欣赏一件件大自然的艺术作品,毎一件雅丹,如鬼斧神工,屹立于洪荒之中,天地之间,大自然才是真正的能工巧匠,它以沙,以雨,以雪为刀,风才是它的力量和灵魂。让人感慨,让人沉思,让人遐想,人类的一生,在永恒的大自然中就是匆匆的一瞬,由衷感慨生命的渺小与大自然的伟大瑰丽。
旅行中最美的风景,不是目的地的美景,而是在旅行途中那些不期而遇的美好和遇见。
因为竹刻,我已暗淡的人生得以重新点燃,我得以实现人生理想,体会人生的价值,得以追逐自由、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。
2019年我成立了杭州市余杭区点亮生命扶残助残服务中心。“授人以鱼,不如授人以渔”。因为竹刻更适合残疾人,一把刀,一片竹,加上自身的恒心和毅力,就能镌刻出灿烂的人生。我想要传承的,不仅仅是竹刻这门手艺,还有自强不息,不忘初心的人生信念,更重要的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,告诉和我一样的残疾人,“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,只要以梦为马,残疾人照样能走天涯。”
竹刻,让我实现人生理想,体会人生价值,也使更多残疾人走上“自尊、自强、自信、自立。”之路,也让我有幸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,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。
2020年,点亮生命公益组织承运百丈镇残疾人之家,竹刻人生项目有了更大的活动场地和平台,更有学员的资源,让我如虎添翼。
我把残疾之家打造成一处具有文化气息、有人文关怀、有精神力量的多方面的残疾人活动平台。
2009年我的竹刻技艺列为余杭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,并评为“余杭区最美非遗人”。非遗,给我创建非遗工作室和非遗陈列馆,还有非遗保护扶助资金......非遗,一直如阳光般温暖哺育着我茁壮成长。竹刻,曾是我的谋生手段,当竹刻成为非遗项目,我的人生也因此而更精彩。
我的一生如竹,当我还没获得成功时,其实我是在扎根,扎根是为了更好更快的成长。
有一位作家曾经采访我时,要我说说在竹刻中碰到的各种磨难。可我进入竹刻艺术之后,一切都水到渠成,一切都顺理成章,一切都一帆风顺。他说,这样就没办法解释了,除非只有一种解释:你天生是竹刻的料。
其实,没有一样成功是不经历磨难而获得的。只不过我的磨难在我进入竹刻之前就己经经历了。那一段经历就是我扎根的过程。
我的人生,就如竹子一样的人生。向下扎根,向阳而生,坚韧不拨,奉献一生。
竹子是我的良师,也是我的挚友。我在雕刻着竹子,竹子也在雕刻着我的心灵,把我雕刻成它的模样,赋予我它的灵魂,让我更坚强,更完美。
方淼鑫的获奖,不仅是个人的突破
也为余杭更多残疾人朋友注入信心与动力
发布于:北京市